科普中國智庫是中國科協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庫,將聚焦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強化科普理論研究,促進跨界交流,推動融合發展,加強輿論引導,集智匯力,建言獻策,服務新時代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今天我們推出對科普中國智庫專家金振蓉的采訪,聽她講述對于科普“精品”和科普智庫的獨特認知。
精彩觀點
作為一個活躍在科普一線的資深記者,您對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有著什么獨特理解?
科技傳播和科學普及這兩個名詞的變化能夠反應科普工作發生的變化。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科技傳播和科學普及這兩個名詞的變化,能夠反映科普工作在時間長河中發生的變化。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科普是一種短缺狀態,科普資源十分稀缺,很難找到合適的科研工作者來進行傳播。隨著網絡的興起和互聯網的普及,近些年來科普的概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科技傳播的概念實際上是從科普延續而來,并拓展了科普的內涵與外延。如今,科普從短缺進入了爆發的時代,當今科普市場表現出的爆發態勢,即充滿了各種觀點和來自各種觀點的交鋒,造成科技現象的傳播形成了一個復雜局面,從科學家向公眾的單一傳播模式轉變為今天的呈現爆發性的科技傳播態勢,這其中包括科學家也成為受眾的一部分,是這些年來科普發生的一個深刻變化。
近年來公眾科普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為此我國高度重視智庫建設。媒體以及媒體從業者在科普智庫建設過程中扮演了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媒體賦予智庫“嵌入”功能,把科普內容引進日常報道。
科普智庫的產生是應運而生的一個事物,標志著科普進入了新的階段。媒體對于智庫的作用不可或缺,智庫能夠從理論上研究和闡述清楚一件事,比如困擾人們的氣候問題、醫療問題、養生問題等等,從理論上去闡釋、擴清科學知識的概念。另外智庫具有“嵌入”功能,把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嵌入到我們日常的報道,然后深入到我們的民生、社會、經濟、政治等等各個領域。
科普精品能夠產生更好的社會傳播效果,應該形成一種由智庫引領的科普生態。
科普精品能夠產生更大的社會傳播效果和更大的影響。在網絡時代來看待這個問題,如今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媒介,信息呈現出發散性的特征。我對當今科普精品的理解是一種由智庫引領,帶領一批科技傳播工作者和傳播媒介來打造一個科普生態。比如航空航天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通過王亞平在太空給孩子們上的一堂課,將太空知識、航空知識嵌入到這項活動中去,能夠讓全社會少年兒童更加關心航天,熱愛航天事業,從而培養航天理想。我們今天生產科普精品更多要立足于利于科技傳播的生態,在生態中凸顯科普重要作用。當今科普需要嵌入各個領域,大眾通過從中接收信息,達到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精神的作用。
媒體從業者在科技智庫和科普智庫建設過程中,如何推動智庫建設,助推科普知識落地?
智庫應形成連接公眾的紐帶。
在從事科普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平時的工作較為碎片化,且知識不成體系。所以要通過智庫幫助科普工作者把碎片化的知識,構建成一種體系化的認識。首先,智庫能夠幫助我們解決與科學家溝通的專業性問題,把科學家的專業知識翻譯成公眾能夠理解的內容。智庫能夠集眾家所長,總結、歸納、探索專業化的技巧,引領科普工作者創作大眾喜聞樂見的與科普知識融合的優質故事。其次,我們要從優質科普作品中尋找規律,指導并提高科普創作水平。在這方面媒體和智庫有很大的關系。同時我們個人的經驗也可以成為智庫的一部分,形成理論性和規律性的觀點意見,然后通過智庫影響更多的人。同時,智庫應形成科學家和公眾之間的紐帶,廣泛聯系社會各界參與到智庫隊伍和科普中,通過智庫把優勢力量集中起來進行整合,這對今后科普事業發展大有益處。所以我覺得媒體人和智庫關系非常密切,對于科學普及能夠起到非常好的實際效果,因此要更加強調媒體人在科普智庫中的角色作用。